日期:2020年02月21日   

引子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已经在家猫了一个月了,期间病毒肆虐,瘟疫四起,然后,很想了解一下病毒究竟何物,倒是看了不少的科普视频,李永乐老师、妈咪说、毕导、回形针啥的,大致理解了病毒的机理,但是涉及到很多很多基础概念,让自己摸不清头脑,于是,又找来高中的生物课,把细胞、遗传中涉及到的基础概念学习学习,便有了此篇博客。学习这玩意纯粹是好奇心和兴趣,也完全是和生活同步,应个景。

科普视频

一直想把最近看的各种不错的科普视频整理一下,终于坐下来开始捋一捋了:

  • 回形针:首推的是回形针的这个关于新冠的一切,讲的通俗易懂,条例很清晰,一如既往的冷静冷酷,把很多细节交代的很清楚,其中计算致死率的算法也帮我改进了了一下我的计算方法。另外,回形针这类科普节目的流行,极大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比较强的人,必须给他们这个团队点赞。
  • 李永乐老师:都是就着那块熟悉的黑板进行,讲的超级清楚,必须要推荐,三个系列:细菌,给我们讲了细菌的本质,了解了这个,才可以进一步解锁病毒;然后是病毒,让我们了解病毒是如何侵入细胞的;最后是埃博拉病毒,让我们了解病毒的可怕和防止。
  • 妈咪说:真的高产,一口气就做了6期,关于微生物、病毒和防止的视频,真的是一网打尽啊,和前2个比,妈咪说的清晰易懂一点不输给他们,那么就来挨个看看微生物冠状病毒预防传染病治疗冠状病毒天花和狂犬预测拐点。顺道说一下,妈咪说UP大神,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科学博主,人家主职是数学和物理,其中的复杂科学系列,最近刚刷完,讲的超级赞。

B站上的一些其他科普视频,也值得去浏览一遍,增厚自己对病毒、人体的理解:

    

最值得推荐的是一部BBC的讲细胞和病毒的纪录片《人体的奥秘之细胞的暗战》,大片的既视感,讲的很生动,好在B站上有链接,我贴两个:1,2,3

文章

生物学学习

由于前面提到,很多概念不是很了解,因此非常想找一门讲述这些基础概念的课,认真学习一下。

别说,还真找到了,就是有点长,居然是一门长达几十个小时的高中生物课,顺道吐槽一下,现在高中生物学习的内容真的是挺深的啊,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没学过这么多生物知识啊。

这门课就是一个叫苏苏苏的B站UP主上传的课,看其本人就是一枚在读生物研究僧,这门课还是很赞的,建议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从头到尾听一遍,【UP主的space】,里面有3门课,分别是细胞、遗传和免疫。介老师讲的特别逗,也特别清晰,非常赞的一门课,还时不时地给孩子们灌点有毒鸡汤,非常接地气,一点不觉枯燥。

由此,也引出了我这篇博客的下篇,就是我的听课笔记。

记录这些,主要是对抗记忆的衰退,提纲挈领的写下听课的笔记,方便未来自己回忆。

分子生物

第一部分,主要讲细胞结构、细胞的有机生物构成等知识。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学物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氨基酸,氨基酸都是氨基+羧(suo)基+侧链基团,中心是一个碳原子,这种通用结构。羧基就是一个变的,不同的羧基,就是不同的蛋白质。

一般带羧基的都叫XX酸,再加上有个氨基,所以,这玩意叫$\color{red}{氨基酸}$。

生物中的氨基酸有20种,有一类是咱身体自身可以合成的,需要从外界摄取,叫必需氨基酸,有8种,谐音是“笨蛋来宿舍凉一凉鞋”,“苯、蛋、赖、苏、色、亮、异亮、缬”。

生物大分子:是指细胞内存在的蛋白质、核酸、多糖这些大个的分子,大概有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组成。但是,脂肪和葡萄糖不是大分子。生物大分子,都是以若干个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作为基本骨架的。

两个氨基酸,的羧基,结合,脱掉一个水分子,然后他俩就结合到一起了,术语叫“脱水缩合”,这个结合叫$\color{red}{肽键}$,2个氨基酸结合叫二肽,10个叫十肽。

一个蛋白质分子,是由一条或者多条肽链,折叠而成。“蛋白质就是氨基酸脱水折叠而成”。

这样,不同的氨基酸组合,排列顺序,空间结构不同,所以,蛋白质种类无数。

蛋白质,会变性,就是“死了”,没有生化功能了,比如鸡蛋煮熟了,而且,是不可逆的。

蛋白质含氮量大概是16%,早起用含氮量来看蛋白质含量,所以,才会出现当年三聚氰胺添加到奶里增加蛋白质检验指标数的丑闻。

蛋白质:组成组织,催化(其实就是酶,酶就是蛋白质),激素也是蛋白质,还可以运输(马达蛋白、血红蛋白)。

不过酶和激素不一样,酶是细胞内用,是催化剂;激素是跑遍全身的,是有腺体产生的,他就是直接的生化参与元素,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胺、脂类等。

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中国合成的人工胰岛素,1965年。

核酸

核糖核酸:RNA,主要在细胞质里面,是由核苷酸组成。

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在细胞核里面,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为啥叫脱氧呢,是五碳糖2号位置少了一个氧原子,所以叫“脱氧”。

核苷酸是由:磷酸基团 + 五碳糖 + 含氮碱基,组成。脱氧核糖是2号位少一个氧。

变化的就是含氮碱基,一共有5种:(所以有5种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 腺嘌呤A
  • 胞嘧啶C
  • 鸟嘌呤G
  • 胸腺嘧啶T
  • 尿嘧啶U

RNA只有ACGU,DNA只有ACGT。

所谓DNA,其实就是由脱氧核糖核酸们双螺旋链接,并且包裹上蛋白质形成的一条长链。DNA是双链的,每个链都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到一起。两条链中间是靠碱基之间的氢链链接。只能是AT,CG组合,AT是2对氢键,CG是3对氢键。

RNA是单链的。

糖和脂质

有机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就是核糖和脱氧核糖;其他的糖是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他们都是一个糖类分子。

常见的糖:

蔗糖:二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缩水而成。

乳糖、麦芽糖、阿斯巴甜(无糖可乐成本)、肝脏里的糖原。

糖的种类:单糖、二糖、多糖。

糖、蛋白质、脂肪可以别氧化功能,先消耗糖,不足之后是脂肪,最后是蛋白质。

二糖(两个一元糖组成):麦芽糖(2个葡萄糖),蔗糖(果糖+葡萄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

多糖:多个葡萄糖组合而成,组合结构不同,形成淀粉、糖原、纤维素。

脂质

脂质:有三种,a、脂肪,b、磷脂,c、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脂肪:就是CHO3个元素组成。是由甘油,链接3条脂肪酸链,也叫“甘油三酯”。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都是脂肪,区别在于脂肪酸组成链的时候,链上的碳C是双链的是不饱和脂肪酸,如果是碳碳之间是单链的是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是好油。

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含量高,不过别搞错,它还是含有很多饱和脂肪酸的,所以也不能多食。

磷脂:由CHONP5个元素组成。

它用来构成细胞膜,他是由甘油,链接2个脂肪酸链,第3个,链接磷酸基团和其他基团。

固醇:也是CHO3元素组成。有3类:

  • 胆固醇:细胞膜组成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类运输,
  • 性激素:促成生殖细胞形成,促进性器官发育。
  • 维生素D:促进人和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血管内壁破损后,糖、脂肪就会沉积在破口处,堵塞血管,所以,要降低胆固醇,说白了就是少让他往那里搬运脂肪。

体检的时候,会查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这种不好,他负责往血液里运胆固醇,他是“坏”指标;而另外一种高密度脂蛋白,他是负责把胆固醇运到肝脏里消化掉,是“好”指标。

细胞中的无机物

结合水:固化在细胞中的水。

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游离在体内。

无机盐

占身体的1%。

渗透压,就是溶质分子和水分子高低,导致的内外向水分子或者溶质分子的流动。

细胞膜

是由磷脂组成,但是还包含了一些蛋白质,可以通过浓度差,把一些小分子颗粒渗透进来,叫做被动传输;也可以由atp提供能量,做主动传输,可以把外面低浓度的东西,通过蛋白质当载体,运输到细胞内部来。

结构化学,极性分子

细胞内外的静息电位

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

细胞器

细胞膜(城墙)

细胞核(市政府)

细胞质(城市空地)

叶绿体(太阳能发电站)

线粒体(发电厂):跟个大米粒一样,类似个供电站,动物植物细胞都有,里面有酶,细胞有氧呼吸产生能量,

内质网:糙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光内质网合成脂质

高尔基体:也可以造蛋白,和多糖。

核糖体(养殖场):无模结构,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就是要排出细胞的蛋白),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细胞内蛋白

液泡(粮仓):植物细胞中的一个大水泡,跟细胞质不是一码事,有渗透吸水有关,有机物无机物都有

溶酶体(垃圾场):吞噬衰退老的细胞器,病毒和细菌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有,跟有丝分裂油管

细胞骨架(城市框架):蛋白质的纤维组成,支撑细胞,固定各个细胞器;细胞核里面也有细胞核骨架。

蛋白质加工过程:氨基酸首先通过包吞方式进入细胞内,然后在光华内质网上被合成成蛋白质,然后通过囊泡传输给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加工后,再形成囊泡,然后由细胞壁通过包吐方式,传给给细胞外。

细胞核

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退化了。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里面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就是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细胞核要是没有了,就没有上面的蛋白质生成了,细胞核是总指挥。

染色质:就是变成染色体之前的形态,在分离的时候,染色质会高度螺旋,变端变粗,成为杆、棒状,然后分裂完,解开螺旋,又变成一团麻一样的染色质。所以,染色体就是染色质,只是不同时期的时候名字不一样而已。本质上就是DNA+蛋白。

核仁:合成rRNA。

细胞中的生化反应 - 酶

胃蛋白酶,消化用的,胃里的。

活化能:从低能变成容易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高能、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催化剂可以有效降低这种活化能,酶就是一种催化剂,它也可以降低活化能。

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 他催化了有机化学的反应,叫“酶促反应”,他的能力叫酶的活性。

酶的催化效率非常高,远超一般的无机催化剂。

一种酶只能催化特定的一种或一类的化学反应,酶具备专一性。

ATP(三磷酸腺苷)

ATP是个蓄电池,

脂类、蛋白和糖,可以在氧化后供能,但是太慢了,直接能源物质ATP可以直接供能,更高效,

放能过程是水解后,3个磷酸变2个(ADP),并释放大量能量,

ATP←→ADP,不停循环,吸能就是ADP变成ATP,放能就是ATP变成ADP,跟个蓄电池一样。

他的能量是来自于上面提到的脂类、蛋白和糖水解,细胞可以是ATP供能,也可以是自己水解这三类物质获得,本质上,能量是来自于太阳。

所以细胞呼吸,就是有机物在细胞内进过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者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有氧无氧呼吸

就是细胞在氧气和酶的作用下,把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40%的命令都转换到ATP中,剩下的变成了热量释放了。(很高了,内燃机转化率才25%)

$ C_6H_{12}O_6+6H_2O+6O_2=6CO_2+12H_2O+energy[32 ATPs]$

解释:葡萄糖+水+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合成32个ATP分子)

这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2、3个阶段发生在线粒体里面,所以上面说过,线粒体是细胞的发电厂, 而且放能最多的就是在第三个阶段,是离子H和氧结合产生水的过程(细节得看老师讲的3个详细阶段,涉及到葡萄糖⇒丙酮酸⇒氢离子的那个化学反应过程)

无氧呼吸,不需要氧,不同催化剂产生酒精或者乳酸:大多数植物、酵母菌产生酒精;动物和乳酸菌、高等植物(土豆,甜菜根)产生乳酸。无氧呼吸能量产生的少。无氧转化效率是30%,70%变成热量。

锻炼减肥的时候,无氧运动,转成atp少,更多的变成热量。

B站演示动画:细胞有氧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在叶子上,吸收光能,绿色是因为叶绿素不太吸收绿色,绿色都放射了,所以叶子是绿色的。

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水,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

$CO_2+H_2O^* = (CH_2O) + O^*_2$

分为2个过程:一个是在叶绿体上,需要光,主要是分解水,ATP生成;第二个阶段不需要光,也叫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很复杂,是一个叫华尔文过程,就是C3,C5在酶的作用下不停的转化,变成有机物的一个反复过程。

这里有个概念,植物既做光合作用,也做有氧呼吸,也就是他自己产生的氧气,自己会耗掉,所以,当光强足够强的时候,植物才对外释放额外的氧气,但是也有个光强也有个饱和点,再多的光强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氧气了。

B站演示动画:光合作用

细胞增殖

有丝分裂,它先准备,时间比较长,然后再分裂,分裂很快,但是准备很久。红细胞、横纹肌细胞、神经细胞,已经分化完成,永远不会再分裂。

早期的胚胎细胞分裂走起是30分钟-75分钟,是很快的。

$\color{red}{有丝分裂}$:

DNA要严格复制,不能出错。

  • 最开始DNA还是染色质,一团乱麻,但是慢慢地,就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就是有形状了),中间有个凹陷的“着丝点”,就是连接处。
  • 然后,螺旋更强烈,然后细胞核膜分解消失,然后染色体的两头形成一种纺锤状的物质叫“纺锤丝”,就是未来的核膜,他就是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形成的。
  • 然后,这些”纺锤丝”拉着染色体,很整齐的形成一个“赤道板”,就是未来2个细胞的分割线。
  • 然后,“着丝点”断裂,染色体
  • 然后,然后纺锤丝逐渐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形成,染色体去螺旋化然后变成乱麻状的染色质,然后再形成一个分割他们两个细胞核的细胞壁,细胞分裂完成。

上面见的是植物有丝分裂,动物的略有不同:

  • 动物细胞有一个叫中心粒的东西,他先复制一下
  • 纺锤丝是由这分裂出来的2个中心粒来形成纺锤丝的两极的

无丝分裂:低等生物,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变化(螺旋),就是一个细胞核,拉伸断裂成2个而已。

可以去B站围观有丝分化的动画演示:

细胞分化

就是形成不同组织、器官。分化很稳定,不可逆。就是你变成啥器官细胞,肯定会持续变成,而且,肺细胞不可能再演变成胃细胞了。

胚胎期,他们的分化潜能最大,一旦慢慢长大,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会越来越少,能力也越来越差,比如后期的干细胞只能分裂成10种左右的器官细胞,但是早期的胚胎细胞(比如原肠胚细胞)可以分裂成200多种器官。

一旦分化了,就不可能再变成其他细胞了,定型了。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干扰,可以让这个特性失效,让某些定型细胞重 新具备分化潜能。

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不同了,所谓表达,就是生成不同的蛋白,我理解。

所有细胞都有的表达的基因叫“管家基因”,比如核糖体蛋白基因;特定细胞才表达的基因叫“奢侈基因”,比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里面表达。

干细胞:就是那些潜能细胞,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可再生多种器官细胞,也叫“万能细胞”。

把人的体细胞核引入卵细胞,分裂出来的就是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进行人工干预后,可以形成各种器官,但是各国都禁止,因为伦理上认为卵细胞分化出来的就是胚胎了。然后,2006年,日本科学家,不用卵细胞了,而用普通体细胞,通过转录因子来实现,这个技术叫:IPS:诱导功能干细胞。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细胞衰老的原因,一种是“端粒学说”,端粒是细胞DNA末端的那一段结构,每次分类,这个端粒就变少,少了以后,DAN复制就容易出错,所以细胞分裂40-50代就完蛋了。还有一种是“自由基”学说,说是带电的活跃分子,他越来越多的缘故,自由基太多容易一起癌变。

细胞凋亡是自杀,细胞器会变成小颗粒,被吞噬细胞吃掉;细胞坏死是他杀,细胞质散落,会引起炎症。

细胞的癌变:

1951年去世的好莱坞明星海拉的宫颈癌细胞,被实验室实验使用,一直用到现在,对比一般的细胞也就是50来代,不超过2个月。

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少,不容易相互黏着,所以容易游走,也就是容易扩散。

影响癌症的有两种基因:原癌基因,是负责细胞分裂的,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生长;抑癌基因,是抑制不正常增殖的。

遗传

孟德尔杂交实验

孟德尔第一定律:

大概意思就是说,有两种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一种叫显式基因,就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一种是隐形基因,是与之相反的表现。每种都是成对出现。举个例子,显式是AA,隐式是aa,当然还有Aa这种。在形成配子的时候,就是下一代的时候,基因会分离,然后随机组合。比如AA+aa,可以成Aa。而AA+Aa,可能能AA,Aa。而Aa+Aa,可能成AA,aa和Aa。

其中AA,aa叫纯合子,Aa叫杂合子。

AA和Aa,它们表现的出来的都是A特征,a会被隐藏。当然aa肯定是表现成a。

特征是啥,其实就是高矮、胖瘦、蓝黄眼睛,成对出现的。

这玩意其实是一个排列组合的过程,AA,aa,Aa,彼此间排列组合的过程,很简单。

孟德尔就就假设了一种表征分2种。

分离定律,啥意思?就是说Aa,这样的基因,自交(啥叫自交,就是自己和自己杂交,只有植物可以,它们雌雄同体,动物做不到),然后你就发现AA,aa,Aa,各占1/3,”分离“啦。直接观察到了就是变异(也就是aa)的,占1/3。

多种性状在一起

上面讨论的都是一个性状,那多个性状在一起呢?

孟德尔研究告诉我们,一堆性状在一起的时候,各个性状对之间,互不干扰。

AABB+aabb ⇒ AaBb

AaBb + AaBb

AABB() 、AaBB()、aaBB()、

AABb() 、AaBb()、aaBb()、

AAbb() 、Aabb()、aabb()

由于隐形性状ab和显性性状AB在一起的时候不表现,所以最后就会是:

AB, Ab, aB,ab 4个组合样子,比例就是9:3:3:1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算比例不能用上面的9个算,得画一个4x4的表格,来组合AB,Ab,aB,ab他们,4x4=16=9+3+3+1

挺简单的,

这里有个细节要再说一下,我的基因是AaBb,我分裂的时候,我遗传出去的每个基因要分离(就是减半),所以,我可能分离出来4中基因,AB,Ab,aB,ab,去和另外一个性细胞他的一半去组合。

对,时刻牢记,我分裂的时候,我的基因也分为一半。

一些概念:

  • 基因型:就是究竟可以组合出几种基因,AABB,AaBB….aabb,是9种
  • 表现型:就是只看显性的,那么只有A和B
  • 配子:就是分离后的基因组合,就是AB,Ab,aB,ab,是4种
  • 分离比:就是表现形式的后代的比例

然后,就可以做数据归纳法了,就是3种基因混在一起,4种,5种…..

不过,真实世界比这个要复杂,

有的时候,Aa不是和AA一样,可能是一种新的特征,是A和a两种的融合,比如老师说的那个啥花,A是白色,a是红色,而Aa就是粉色。

也可能是A和a的组合,才一起决定一个性状等。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特有的,染色体复制1次,但是细胞分裂2次,整个过程是:

1、先复制染色体,1个DNA变2个

2、然后第一次分类,整个时候没有着丝点,就是简单的分开DNA,一边一个,做一次分裂

3、每个分开的细胞,再分裂一次,着丝点把一个DNA分成了一半,变成1/2的DNA了

看,分裂了2次。

卵子分裂自己的,精子分裂自己的,只有生殖细胞这样,其他细胞不这样。

母体细胞,就是完备的DNA的细胞,叫做”精原细胞“或者”卵原细胞“,

减数分裂的,1/2的DAN细胞,叫做精子、卵子。

男的精原细胞,可以不断地有丝分裂增殖,然后某一些精原细胞做减数分裂,变成精子;

而女的卵原细胞,在胚胎形成期就完成了有丝分裂,发育好后只进行减数分裂了;

所以,女人的卵子一生就定了;男人的精子可以源源不断。

同源染色体,我理解就是控制同一性状的染色体,他们俩必须要分开到配子里,

怎么控制同源染色体分开呢?说是有个”联会“的概念,就是让这些同源染色体,先两两配对,有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1个精原细胞,先复制染色体,(变胖了,变胖的叫四分体)然后有丝分裂,也叫第一次减数分裂,变成跟之前基因数相同,但是染色体是一半的次级精母细胞,然后它在做第二次减数分裂,变成2个精子。

所以,1个精原细胞,可以变成4个精子。

四分体的时候,会发生交叉互换,就是同源染色体会在同样位置上进行互换,交换了DNA片段。

上面是精子,那卵子呢?

卵子跟他差不多,但是,四分体第一次分裂后,会变成1个大的细胞,1个小的细胞,小的叫极体,然后极体再分裂成2个极体,而那个大的细胞,再分裂之后,变成1个小的极体,和1 个真正的卵细胞。最终那3个极体细胞会退化消失掉。

总结一下,1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成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

B站动画演示:减数分裂全过程

受精过程

只有1个精子可以和卵子结合,这个精子识别了糖蛋白受体以后,释放出酸性水解酶(溶酶体分泌出来的),溶解掉卵细胞表面,钻入结合。

细胞核来自父母双方,但是细胞质大部分是来自于母方。

B站动画演示:女性的受精过程

遗传

萨顿假说:(他只是觉得染色体和基因相关,基因是啥,是个抽象概念,就是保持和传递性状的玩意,萨顿认为,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但是他只是猜想,摩尔根才给出了证明)

  • 减数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基因和染色体有相关关系

摩尔根实验:

他用果蝇做实验,8个染色体,其中有2个是控制性别的,2个是同源的,4对同源。控制性别的XX是雌,XY是雄的。

卡文迪许实验室,和DNA螺旋体模型的构建故事,诺贝尔奖的恩怨。

DNA

DNA结构

他们之间3,5位置,结合,把他们一个个接到了一起。

碱基互补原则(沙加夫规则/查克夫规则),就是AT、GC配对

DNA复制

就是拧巴在一起的2条链,被解旋酶给分开,然后利用细胞核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各自配对结合,然后DNA聚合酶再把他们的3,5位置的磷酸分子焊接(形成3’5’磷酸二酯键)到一起,组成一个新链。

一个DNA上有很多碱基对,不是每个对就是一个基因,而是一组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而且是线性的,就是说,连续的一段,而不是花着来的。

比如大肠杆菌,470万个碱基对,但是只有4400个基因,每个基因是1000个碱基对左右。

人大约有2-3万个基因,分布在46个(23对同源)染色体上,大概有30亿个碱基对。最大的染色体约含有2亿5千万个碱基对,最小的则约有3800万个碱基对。在基因与基因之间,会有一段可能含有调控序列和非编码DNA的基因间区段,也就说,不是所有的碱基对都属于基因,可能是没用的,只有2%的碱基对构成了基因,98%的碱基对没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遗传片段”

DNA指导合成蛋白质

细胞核,DNA出不去,那怎么指导,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呢?

所以需要一个信使“mRNA”, message RNA,信使RNA。

通过mRNA把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出去,这个过程叫“$\color{red}{转录}$”。

转录过程:

  • 首先是RNA聚合酶先找到对应的基因片段,这得费点功夫,比如人的只有2%的DNA上有遗传片段
  • RNA聚合酶找到了那段后,就给那段包裹起来,然后在罩上的这里面,偷偷的解开了双螺旋链
  • 然后在里面让RNA的组成,“核糖核酸”,注意,不是脱氧核糖核酸,而是核糖核酸,跟这些碱基对配对,不过犹豫RNA里没有T,所以T就变成了U了
  • 然后,在把这些碱基一个个的穿起来,串成1个RNA串,然后就可以吐出来了
  • 最后,RNA聚合酶,再把DNA链拉上,完好无损的

这个过程观看,观看老师课上的动画演示:16分钟开的动画演示,非常清楚。也可以观看这个转录翻译

这些需要说明一些事情:

  • 使用的是RNA聚合酶,上面DNA复制的时候是DNA聚合酶,注意区别
  • 另外,解开DNA链,用的就是RNA聚合酶,而不是复制的时候的解旋酶了,RNA聚合酶就可以干解旋的事儿
  • DNA解开后的两条链,用来吸引其他核糖核酸的那条,叫模板链。另外那条闲着的,叫编码链。
  • DNA转录时时发生,但是DNA复制只发生在S期(间期)发生

好啦,转录完,一条RNA链就诞生了,上面可是有了DNA上的遗传密码的噢。

遗传密码

DAN合成的RNA上,是一堆的ACGU编码,这个编码可以指导合成蛋白质,可是,这一堆乱码怎么就表达合成啥蛋白质呢?这个就是所谓的遗传密码。

“克里克、马太、尼伦伯格”等科学家,一起努力,共同破解了这个神奇的编码世界。

我们知道,信使rRNA上的密码是一系列的ACGU,是一个长序列,基因编码实际上是3个一组,来进行蛋白表达的。3个碱基,对应1个密码子,3个有64种组合,但是对应20种氨基酸,所以就有一个对应密码表了,这种规则是固定的,所有生物共用这套密码本,太神奇了:

这个表里,可以看出有的是3-4种密码对1个氨基酸,有的1个密码就对一个氨基酸,

另外,密码子不重用,没有间隔,比如

ACG CGT AAC ….,

这样持续下去,中间没有间隔。

3个碱基,对应1个密码子,3个有64种组合,但是只有61个用于编码,剩下的3个是终止密码子,是为了合成蛋白的时候,终止合成,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蛋白质多肽链。

朊病毒,是一种破坏蛋白质结构的病毒,比如疯牛病,他的机理是,他感染的蛋白质,会产生结构异常,一般蛋白质的折叠结构是固定的,这种病毒可以导致折叠结构异常,从而使得蛋白质失去效用。

2019年1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徐晓东教授和他媳妇、研究生共同发现了朊病毒,引起轰动,不过这哥们一直不太受重视,匮乏科研经费,研究生甚至出去打工替补实验室,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功德圆满。

中心法则

所谓中心法则,其实就是讲述DNA如何通过信使RNA来合成蛋白质;不过后来科学家发现,有的病毒RNA也可以合成自己;有的病毒RNA还可以先合成一个DNA单链,然后解开,然后用单链DAN复制成双链DNA,然后织入到宿主DAN中;还有最后这个朊病毒,可以直接合成蛋白质。所以,中心法则,就变成上图的模样。

基因改变

一种是基因突变,就是DNA中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了,比如改变了,或者多了一对,少了一对,这就会导致他在转录的时候,影响蛋白质合成。

有可能是自发突变,比如收到X光照射,收到亚硝酸、碱基类影响,被病毒织入自身DNA。大概是$10^{-5} ~ 10^{-8}$的概率。基因突变大部分都是有害的。

当然,基因变异也可能带来好处,就是生物变异,变异后,适应大自然的性状就会保留下来,也即是有这个新技能的动植物存活下来了,从而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一种是基因重组,就是有性繁殖的时候,在减数分裂的分裂的时候,会进行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局部互换,然后还会和其他性细胞进行合体,从而带来新的性状。

稳态调节

人体内环境

人体的体液,2/3是细胞内页,1/3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

血浆是由: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红细胞组成。血小板和白细胞很少,主要是红细胞。

淋巴,也叫淋巴液,是在淋巴管流动的液体,生活着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血管把运送营养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液当中,然后再进入到细胞当中;同样,细胞的代谢的废物会排泄到组织液中,然后组织液再排到血管当中个,最终由血液带出;血液和组织液是双向交换的。

不过淋巴不是双向的,是单向的,组织液中把异常蛋白质(废物)排到淋巴液里,淋巴液再排到血液里。

血液,90%都是水,8%的蛋白质,1%是无机盐。

渗透压,说的就是对水分子的吸引力,$Na^+$(钠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K^+$(钾离子)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不均衡会导致组织液或者细胞吸水,比如水肿就是这个原因。

血液的PH只在7.35-7.45之间。

呼吸的时候,肺泡获得氧气,然后氧气进入肺部的毛细血管,然后找一个红细胞,氧气钻入红细胞,然后红细胞带着他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到达后,氧气会从红细胞中钻出,进入到血浆中,然后穿越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液当中,然后再到组织内的细胞内,细胞就可以利用氧气做有氧呼吸制造ATP了。

细胞代谢后,产生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会进入到组织液中,然后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会回到肺中排出,而各种废物会通过血液进入肾,通过肾小球过滤成尿液排出。

葡萄糖是在我们的消化道中被吸收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然后就进入了小肠中的毛细血管,然后随着血液循环,传输给身体各个部分,然后类似氧气一样,通过组织液,最终进入到细胞内。

谷草转氨酶(GOT)心脏中活力最大,其次是肝脏;谷丙转氨酶(GPT)肝脏中活力最大;如果有病变感染,GPT散落到血液中,就会检测到,所以临床用血液中的GPT含量来判断肝脏的健康程度。

肌酐是肌肉代谢,尿酸素也是,如果这两个指标高,就表明肾有问题了,肾是无痛觉的。

神经系统

神经分为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包括大脑和脊髓。而他俩扩展出来的神经网络叫外周神经系统。类比一下,就如树干与树枝。

神经中枢:指的是中枢神经中,一片区域,完成某个特定功能,比如大脑皮层的一片区域是负责语言的,就叫做“语言中枢”。

脑神经有12对,其中的”迷走神经”,属于脑神经,他分布很广,控制着所有的内脏,包括呼吸、消化、心脏等。

脊神经,控制所有的肌体,躯干和四肢,一共有31对。

“自主神经系统”,就是控制内脏运动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是兴奋的时候占优势,一般都是脊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是安静的时候占优势,一般都是从大脑发出的(迷走神经就是其中的一个)。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有2种,一种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一种是神经胶质细胞。他的结构:

  • 树突:接受其他神经细胞信号的一端
  • 轴突:发送信息到其他神经元的一端,一般比较长
  • 髓鞘:就是轴突上的绝缘体,防止生物电短路。
  • 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合起来叫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就是神经的末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外部刺激的;而运动神经末梢,是控制肌肉、腺体运动的。

“神经胶质细胞”,是帮助滋养、支撑神经元的,他是起辅助作用的。

外周神经细胞可以再生,有一种叫“施旺”细胞帮助修复它们。但是中枢神经细胞是不能再生的,虽然之前的研究说是大脑的神经元不会再生,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学习、运动可以增加海马区(记忆相关的)的神经元会增多。

兴奋,是个专有词汇,是指感受到刺激后,从静止到活跃的过程。 生物收到刺激,会产生生物电信号,然后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这个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在神经两端加上电压表可以测到的。 原因是,刺激会导致神经细胞表面的“钠钾泵”蛋白开放,他是一个主动转运的蛋白,$N^+$钠离子就会内流,这样细胞膜内就产生正点,而细胞膜就带负电了,然后和神经纤维的另外一段就产生电位差,产生生物电。 传递过去后,到了神经末梢,然后传给另外一个神经细胞,传递下去了。

可以看一下B站的动画演示,加深理解:

神经元之间,靠“突触”相连,突触是左面的神经元的末梢的突触小体,和右面的神经元的树突的结合体。 突触是二者的合体,但是,其实没有合体,中间是有间隙的,叫突触间隙。 神经信号,也就是兴奋,传导的时候,左面的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到右面的神经元里,与受体结合,并释放出信号。

大脑结构

大脑皮层,就是脑外面薄薄得一层,凹进去的叫沟,凸出的叫回。最中间的那个沟,前面的叫中央前回,后面的中央后回。中央前回控制着躯体运动,而且左右交叉。手站的面积比较大,因为触觉以及控制要求的比较多。 大脑属于高级中枢,他来管理低级中枢,也就是脊髓。

可以去B站看一下大脑的结构,了解更多:

免疫系统

$\color{red}{抗原}$:是个不好的词,就是病原体表面上的那些可以和免疫细胞受体结合的物质,这些物质其实就是蛋白质。“抗原就是进入生物体的大分子异物”。

免疫系统组成:器官、细胞、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这里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地方,包括骨髓、胸腺(主要是产生T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扁桃体。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会分化出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其中白细胞就是免疫细胞。大部分的白细胞都是骨髓产生的。

胸腺会孵化T细胞,T细胞是在骨髓中产生,但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胸腺在青春期达到发育高峰,随后就逐渐退化了。

脾脏是人的血库,可以储存血液,以备失血、缺氧、运动的时候提供补充,如果血液里有病菌、抗原、异物啥的,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就会吞掉它们。还会吞噬死亡衰老的细胞,比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

免疫细胞:就是白细胞,全部来自于骨髓的免疫干细胞,一共有5种。

  • 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
  •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个大,内含颗粒状物质
  •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就是身体的异物首先被这些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检测,就相当于试纸一样,检测完的结果,会暴露在细胞的表面,然后传递给其他有杀灭能力的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这样的“检测”细胞,就是抗原呈递细胞。 他就是中介,是个检测员。

免疫活性物质:就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可以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比如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其中抗体最重要,抗体是能与某种抗原结合的蛋白质,分布在全身的血清里。他和抗原一结合,就沉淀下来了,然后巨噬细胞就可以吃掉他们了。

人体本来有皮肤、粘膜,以及免疫器官的保护,但是如果人体免疫力低下,病原体继续扩散,就会触发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就是免疫细胞的工作。

免疫细胞工作,一种是体液免疫,就是进入体液的病原体。过程是这样的:B细胞首先和病原接触,摸摸他的底;同事,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然后把病原体的抗体放到自己的表面,然后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再传递给B细胞,B细胞double confirm了抗原,就开始增殖,准备大干一场了。他会分裂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B细胞,浆细胞完成病原杀灭后就消失了(消灭过程是分泌抗体,与病原结合沉淀,然后巨噬细胞吞噬),而记忆B细胞会在人体内存活很久,甚至是一辈子,这个也是你得过啥病痊愈后,就不会再轻易得的原因,因为记忆B细胞已经记住这些坏蛋了,下次再出现,立刻杀灭。

第二种,是细胞免疫,这种是病原体进入了体细胞了,而不是仅仅在体液里(血液、淋巴液),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细胞免疫活动了。这个时候,这个细胞已经是完蛋了,叫“靶细胞”。基本过程跟体液细胞一样的,就是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不过,一个额外的过程也出现,就是细胞毒性T细胞出场了,他会识别靶细胞的表面的蛋白变化,然后细胞毒性T细胞就开始活化分裂,分裂出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就开始随着身体血液扩散到全身,像警察一样,去找那些感染的细胞,然后消灭它。

过敏

有些人,在过敏原的刺激下,他们的B细胞会活化,分泌抗体,这些抗体就会吸附在消化道、呼吸道、细胞(致敏肥大细胞)表面。

内分泌

内分泌,就是内分泌腺,分泌出激素,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进入组织液,最终到达被作用的细胞,被作用的细胞叫靶细胞、靶器官。

内分泌,是由腺体分泌的,包括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就是汗腺、胃腺、唾液腺,它们是不进入我们的身体内环境的。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它们分泌的激素,会从腺体的毛细血管出来进入血液,达到全身各处。这是用中“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上分泌出来的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的激素。

“班廷”发现了胰岛素,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睾酮”是睾丸内分泌的雄激素。

激素是由腺体分泌,但是一些器官表面的内分泌细胞,也可以分泌,如小肠表面。

下丘脑,有一些内分泌细胞,也可分分泌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催发垂体分泌垂体促激素)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吸收,比如吃咸的时候分泌)。

垂体,分泌促激素(促发其他腺体分泌激素);和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侏儒症、巨人症都是因为这个分泌混乱的原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促进中枢神经发育,提高兴奋度。所以甲亢,就是甲状腺分泌太多,会消化过快,过于亢奋。

肾上腺,在肾脏内侧上方,分泌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生长,生殖细胞生长。

血糖调节

人体内有两种糖原:肝糖原分解可以得到葡萄糖,肌糖原分解得不到。 脂肪也可以转换成葡萄糖。

血糖的3个来源:食物中被消化道分解吸收的、肝糖原、脂肪。 血糖的3个去处:氧化分解(通过有氧呼吸变成能量),肝糖原、肌糖原,脂肪。

胰脏中分泌2种胰岛细胞,胰岛B细胞可以降血糖,促进血糖分解,抑制肝糖原转换等;胰岛A细胞,正好想法,是促血糖的,他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促进合成葡萄糖。

糖尿病的原因就是,体内葡萄糖太多了,超过了肾小管的“肾糖阈”。I型糖尿病是先天性缺少胰岛B细胞导致;II型糖尿病是大部分得的,是因为他们的胰岛素无法和受体结合导致的。

发烧,其实是机体自我调节过程,下丘脑会把人体的温度从37度调节到39度,这个温度利于免疫细胞活性,不利于病原体存活。烧退的时候,人体需要降温,这个时候,毛孔会打开,汗腺分泌汗液,起到挥发作用,从而降低体温。所以烧退的时候,人会大汗一场。

尿液形成

血液经过肾小球,水分和有机物质就会积累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中,形成原尿,然后经过肾小管的时候,水分会被重新收回去部分,99%的水分、葡萄糖、无机盐会被重新收回静脉,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含氮的废物。

后记

终于完成了对生物、人体、细胞一个基础的学习和了解,澄清了很多过去不太懂的概念,至少再去看一些消息、传言或者文章,很多内容应该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了,很高兴。这个过程中,也惊叹于大自然的奇妙,人体的复杂,以及前赴后继的生物学、医学上这些先辈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和追求,也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我们始终是大自然里卑微的一个个个体,常怀有敬畏之心,虚怀若谷的不断学习。